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借力创新工程发展三北经济林业

 

三北工程作为我国启动的第一个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工程。38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林业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和汗水在祖国北疆初步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

但随着工程的逐步发展,各级部门在肯定前期工程的卓越成效时,更应立足当下,凭借前期工程经验,深入思考未来发展计划。针对当前工程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贡献率偏低、造林难度加大等突出问题,为推动三北工程深入实施,三北地区也将实行更富三北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由于三北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及东部沿海优越,因此在未来林业工程建设期间,应努力创新造林模式,打造精品工程。

三北各地应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理念,培育绿色富民新产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富民上,始终以科技兴林为目标,利用创新工程,坚持做好“林”文章,做大“林”产业,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多重效应。

在制定三北工程等生态规划时统筹考虑产业、民生、交通、旅游、城建、扶贫等布局,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旅游生态化、扶贫精准化融合共生发展,切实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北地区在实践以上目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功范例。

发展苗林建设,打造人居工程

三北地区将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将兴林与富民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生态与景观结合,充分发挥了森林的多功能性,综合效益显著。

三北各地在大力发展林业工程的同时,坚持把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加快推进身边增绿,让森林上路、进村、入园,人居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山西省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城郊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园区建设。5年完成通道绿化里程2.82万公里,在通道两侧绿化荒山180万亩,全省建成城郊森林公园127处,直接受益人群2300多万人。

青海省西宁市南北两山造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市区人口人均森林面积112平方米,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北京市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4年完成造林105万亩,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过去的14.85%提高至25%,全市形成了城市青山环抱、周边森林环绕的生态格局。

天津市建成郊野休闲公园391平方公里,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游憩的唯美生态空间。

黑龙江省青冈县以村屯绿化为重点,实行造林与造景结合模式,实施“护村林、护宅林、街道林、庭院经济林、闲田隙地见缝插绿”的五位一体模式,对道路绿化实行以育代造结合模式。采取合理密植的方式栽植绿化树种,移植出售苗木实现林地产出效益,解决造林收益时间长、效益低的问题。

三北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带来以下各类经济效益:一是拓展了绿色生态空间,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治理,为构筑三北生态环境支撑区,助力三北地区协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高标准打造了廊道、水网、重点片区等一批环卫生态景观带,加速了与三北各地生态环境的无缝对接,优化了当地的社会发展环境,提升了区域环境吸引力;三是与山区综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途径,保障了农村社会环境稳定;四是激发了群众造林致富,建设绿色家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认知水平显著提高,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经济林业

除去造林造景工程与苗林产业外,林下经济也是三北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统筹安排,全面发展。

三北地区坚持把工程建设纳入地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生态治理为主要目标,以打造大型防护林为骨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探索形成林下种植、养殖、休闲 “三大类型”和林药、林苗、林草、林菌、林菜、林经、林禽、林畜、林下特种养殖“九种模式”,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宜川县就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支持群众发展设施养猪、养蜂等林下经济,采取“林场+群众”的苗木培育营销模式,建成苗木基地1000余亩,年产白皮松等苗木1500余万株,产值突破千万元;推行生态补偿精准扶贫模式,将林区12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转为生态保护员,增加了工资性收入。特色林果业不仅是三北地区的优势林业产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上一篇:不能让政绩盆景横在干部和群众之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