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二努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部署。这是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续推进中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规划《建议》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时指出,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些重要表述鲜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能集聚起全民族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全民族创新创造的活力。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屡经磨难而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中华儿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14亿多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已经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大的文化力量作支撑。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文化需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向往,逐步从“有没有”“够不够”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努力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开拓的磅礴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