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华敢放弃方得永生
习惯了改变,他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向未来挺进。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
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他们中的佼佼者被称为“92派”。毛振华是“92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实,在这4年前,毛振华就有过一次“下海”经历,只是下的“海”是海南。他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加入海南建省筹备组,独自完成了第一份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
“1992年创业和我1988年去海南的感觉其实差不多,在个人性格层面,就是敢于放弃和迎接挑战。”往事历历在目,毛振华对支点财经记者谈起这段经历时,露出从容平和的微笑。
毛振华习惯了改变,他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向未来挺进。他说,敢于放弃者,方能得永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的精神就是敢于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
毛振华进一步阐述,“首先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处理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关系、传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甚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这是一场很复杂的拉锯和博弈,我们走过了比较漫长的历程。直到‘南方谈话’发表,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全国人民都很拥护,没人认为它是天方夜谭。”
南下,北上,创办“中国的穆迪”
1979年,年仅15岁的毛振华以湖北石首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北省统计局和省委政研室工作,由于工作踏实、文笔出色,被接连提拔。
1988年,经过8年的酝酿,海南岛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办经济特区。这一年,毛振华离开他工作生活9年的武汉,加入海南建省筹备组。
“那时从武汉到海南要30多个小时,先坐火车到湛江,再坐4个多小时的大巴到海安镇(现广东海安港),最后坐2个小时的轮渡到海口。上岸一看,发现这是一座连红绿灯都没有的城市,跟武汉差很远。”时隔30年,毛振华这样对支点财经记者描述这段经历,“从湖北去海南,在外人看来是很突然的。当时我只有24岁,风华正茂,在湖北省委政研室战略处工作,是最核心的部门,还结了婚分了房子,感觉自己(在湖北发展)也会不错的。”
也是在1988年,中国资本市场有大事发生。
尽管从1984年起,到1988年前后,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中国企业并不在少数,但它们的初衷与日后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大关系。百姓眼中,股票和债券完全是新生事物,没几个人敢下水一试。
1988年,王波明和高西庆两位留美学生在美联储楼下有个约定:要在中国建立证券交易市场。随后,他们参与完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这是第一份系统阐述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性文本,规范的中国证券交易市场从此走向萌芽。
4年后的1992年,毛振华决定放弃中央机关公务员的身份,下海创办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信用评级。
谈到这一次放弃与转变,毛振华坦言并不需要跳崖般的勇气。“引导我们下海的,是理想以及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大家都在寻找更能发挥才能的地方,这个方向可能就是做企业。因为企业是没有边界的,可以跨越国家、跨越文化、跨越产业,充满了想象力。我也不认为下海从商就是对过去的抛弃,应该说是一种能力的转换。”
至于要创办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一开始只有方向上的认识。
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是毛振华大学时的同班同学,他们经常在一起琢磨,有了一个共识: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的企业,中国一定会有。“1992年宣布要搞市场经济以后,‘同样的竞赛规则’‘国际惯例’就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而我们不懂技术,只能去做一些现代服务业。”于是,他们相继创办了嘉德拍卖和中诚信。
“那时候从新闻里知道了美国有穆迪公司,对市场影响很大,觉得中国也应该有,可实际上并不知道信用评级具体是做什么的。当时去拿审批,最重要的解释就是‘国际惯例’,这放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我们自己创办了中诚信,而是那个时代以及管审批的人跟我们一起创造了这家企业。”毛振华说。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中诚信虽然成立于1992年,但毛振华直到1993年才借上证券业研习班的机会,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拜访了同行业的标杆——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开始了“率先模仿”。
放弃,是一场痛苦的再生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草莽年代,任何一个念头都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