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以容错纠错机制助推知识密集型国企发展

 

一、政策背景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这标志着国企改革目标已由过去的提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从“推进”到“加快”,再到现在的“提升成效”,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心由速度向质量转换。立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之年,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国资国企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再次成为国企改革的焦点。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艰巨的改革任务,必须深化容错纠错机制运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湖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办法(试行)》,进一步对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具体要求。容错纠错机制的提出对全面调动、激发广大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企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是国有企业的重要支柱力量,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必将直接腐蚀国企的改革工程。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有效的措施严格整治干部的作为问题。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部分干部在干事创业时畏于担当,出现“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不作为、慢作为的懒政情况屡屡出现。

基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国企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敢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略有风险的事不敢干,略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事不肯干,承担责任的话不说,在政商关系上心存疑虑,爱惜自己的羽毛,以自身不出问题、不被问责为宗旨,明哲保身。二是不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对员工的知识与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生产与管理内容和环节主要依赖知识与技术活动,员工个人品牌鲜明,思想活跃,他们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在公司的生产和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党纪党规方面的学习意识不够,这决定了领导干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政治理论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部分干部甚至有与己无关的思想,没有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上下功夫,政治理论学习没有做到融会贯通导致干部不会为,不利于企业的改革发展。三是不想为。部分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只求安稳,不想上前线,不敢上火线,秉承着能不做事就不做事,能不担当就不担当的思想过日子,安于现状、尸位素餐,是国有企业体制内的“被庇护者”,拿着权力不作为,是国企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二)干部不作为成为国企改革发展中的绊脚石

首先,干部不作为会导致党的政策无法落实。国企干部是党的政策实施的关键一环。国企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会直接影响党的各项政策制度落实,不利于实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党和国家的方针需要广大国企干部落实,倘若国企干部不主动作为,那么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受阻。可以说,正是广大国企干部队伍铸就了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基石。

其次,干部不作为会导致国企党群、干群关系疏远和群众信任度下降。党和国家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长治久安,但是部分国企干部的不作为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样很容易失去民心。因此,国企作为党的执政基础,国企干部不作为将严重影响党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党的执政之基。

唯有打造一支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支持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改革与创新,将容错纠错机制落到实处,关心和保护那些真正“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才能激活国企员工的创新工作动力,保障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对国企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程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国企改革。如何在规范经营活动的同时稳定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和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在新时代敢担当敢作为,实现企业不断做优做强的目标,是国企改革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此应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对不会为加强培训增强本领,对不想为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增强活力,而对于不敢为,除用好教育、考核、问责等措施外,还需建立一套既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容错纠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