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建引领的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机制探索
一 引言
针对当前的有关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研究探索构建一套系统、全面的培养方针不仅能够精确帮助现任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能力培养,更对未来面临岗位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具有长远意义[1]。
农村基层是各类人才最为匮乏的地方,拓宽基层干部来源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点[2]。西集镇党委牢固树立“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早压担子早成才”的培育理念,进行大胆地探索和创新,由组织部门直接提前介入,有效运用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战略高度考虑,建立属于自己的村官选拔、培养、管理、激励机制,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未来机关党政干部的潜在资源群体,从中提前选拔优秀对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党政后备人才[3]。自2006年以来,全镇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56名,考入西集镇机关事业编、公务员编4人,其中2人提拔为科级以上干部;考入其他各级机关公务员37名,进入其他企事业单位72名。
二 培养村官成为党政后备干部的必要性
(一) 能够切实改善机关干部年龄老化的问题
一般来说,机关不同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中,处于顶端的经验丰富的资深干部数量相对最少,处于中间层的年富力强的工作骨干和处于基层的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数量要依次递增是最为协调、合理的。而目前西集镇机关在职人员的年龄结构则正好相反,35岁以下18名,仅占16%,46岁以上77名占69%,“老龄化”十分明显。通过把大学生村官培养成党政干部能够及时补充机关年轻干部,有效避免给整个机关队伍建设带来干部递补梯次断层、整体活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二) 能够切实增强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工作有利于改善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人才培养[4]。全镇机关公务人员队伍的学历学位水平并不低,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是通过全日制教育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仍比较少,熟悉农业农村、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等知识并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人员知识结构水平与相关职责工作需求存在不能适应的情况。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使得机关的某些工作难以主动深入,影响机关整体工作的水平与质量。目前,西集镇现有的108名村官中所学专业为理工类26名占 24.1%,法律类16名占 14.8%,经济管理类18名占 16.7%,文学艺术类13名占 12%,涉农专业13名占 12%。他们经过高等教育后,具有不同于乡镇机关老干部的知识和技术优势,他们的到来,为机关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尤其是那些毕业于技术、管理、文学、法律或农林院校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发展思路更是其优势所在。
(三) 能够切实发挥村官学习能力强的优势
新时代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履行工作职责时,需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5]。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干事的热情、干劲、才能和潜力,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党政后备干部培养,通过三年村官实践的打磨历练,让他们与机关人员同吃、同行、同工作,与机关和基层干部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并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培养机关工作情感,使学习领悟的理论政策与业务实践扎实衔接,做到实践阶段与未来岗位工作的近距离融合,相对于刚进入机关工作的人员更具有业务熟、人员熟、环境熟等自身优势,有效缩短了正式工作后的磨合期,逐步成为机关干部的中坚力量和行家里手。
三 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 选拔培育前移,全程建立“前置”培养机制
与现行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模式相比,西集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录取初始阶段就开始挖掘后备干部苗子而不再专门等到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的时候才开始进行选拔培养。为了让村官教育培养时间充裕和有针对性,确保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西集镇政府根据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实际条件,结合机关工作的需求,在培育对象的专业素质方面有倾向性侧重,以增强大学生村官选拔的精准性。同时,按照“自愿服务、专业适度对口、兼顾特长”的基本原则,根据机关实际工作需要,定期安排新任大学生村官到镇机关实岗轮训,使他们对“党政干部”角色有理性认识。通过这一实践模式,能够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地熟悉机关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尽快进入角色,缩短党政人才的成长期,尽快地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